編者按: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興則國家強。中國各地縣域以實干篤定前行,不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來之不易的成績單、備受期許的新征程。在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為立體展現中國縣域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動實踐,感受新時代壯美中國、活力縣域的蓬勃氣象,央廣網特別策劃推出《大宏圖·“縣”在啟航》系列主題報道,33個地方頻道100多名記者走縣域、看發展、探變化,沉浸式解讀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韌性密碼”,與您共同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的縣域圖景。
央廣網重慶4月12日消息 “在基層這么多年,我發現設備創新其實也很簡單,簡單點說就是要有‘三顆心’,有心發現缺陷、用心思考創新、精心施行改進,足矣!”王南喬堅定地說。
(資料圖片)
剛剛完成陽極組裝車間巡查檢修的王南喬,還未來得及解下頭盔,便帶記者來到綦江旗能鋁業分公司勞模創新工作室,聊起了他的發明創造。
航拍綦江高新區(央廣網發 陳星宇 攝)
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產業工人的干勁、闖勁,也要不斷依靠科技創新來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面對新的發展目標,綦江這個曾經創造了共和國工業史上“八個第一”的重慶老工業基地、中國西部齒輪城,正聚焦創新創造,搶抓機遇,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磅礴動力。
創“高”領“新” 厚植創新沃土
重慶綦江高新區產業園內,道路寬闊平整、四通八達;一家家入駐企業開足馬力、生產正酣;一個個落地項目加快建設,從有到新、由少集多……
“以前要3個人、1個小時,現在1個人、5分鐘就能搞定,大大提高了電解槽外殼溫度的測量效率。”作為綦江旗能鋁業分公司勞模創新工作室帶頭人,王南喬向記者演示他改進后的“測溫槍”,滿臉自信。
“以前都是工人用手持式測量桿,讀取標尺測量電解質和鋁液水平高度數據,稍不注意便容易被近1000℃的高溫燙傷。現在將測量桿放入小車測量架讀取數據,不再需要人工俯身貼地。”王南喬進一步介紹道,“電解兩水平測量小車”的發明節省了勞動力,讀取數據也更準確。采用新方法后,再也沒有發生過工人被高溫燙傷的安全事故。
王南喬演示他改進后的“測溫槍”(央廣網記者 白刁尹 攝)
在創新工作室這個“大舞臺”,王南喬的技改、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天車加料箱改造解決了加料速度慢、布料不均勻問題;磨粉回料管改造后徹底解決月均堵料3次停工15小時的“老大難”故障;陽極組裝懸鏈旋轉光輪改造,消除了18個安全風險點……
這些年來,王南喬先后榮獲“重慶好人”、重慶市勞動模范、重慶市杰出人才突出貢獻獎等稱號。他帶領工作室成員完成了233項創新成果,4項獲得國家專利,為提高設備生產利用率、增加企業經濟效益貢獻了“創新力量”。
“作為老工業基地,我們在加快轉型發展上下功夫,還著力提升創新能級。”綦江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霍小燕介紹,園區正深入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設重點實驗室。截至目前,綦江高新區已擁有專精特新企業51個,高新技術企業83家,市級以上研發機構59個,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20個。
一串串數字,印證著綦江工業創新、產業升級的溫度和態度。
透過大屏幕,能夠實時查看車間的運行狀態;如果出現安全威脅或設備故障,會及時預警提醒……在重慶旗能電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旗能電鋁)智能管控平臺操作室內,創新氣息撲面而來。
“從2014年投產初期實施信息化建設,到2018年推進數字化建設,再到2020年大力開展智能化建設,公司的科技創新實現了三級跳躍。”旗能電鋁黨委副書記朱洪彬介紹。
以“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市級技能大師創新工作室”為依托,旗能電鋁目前已建立完善了從公司層面到專業層面再到職工層面的全層級科技創新體系。運用科技創新成果,旗能電鋁生產經營成效顯著,生產技術指標逐年向好。
旗能電鋁電解車間內,整齊排列的電解槽不停運轉(央廣網發 陳星宇 攝)
從老工業基地向制造業高地的蝶變,只是綦江鋁材精深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綦江,像鋁材精深加工這樣形成產業鏈式發展的新興產業,目前還有新能源汽車為龍頭的汽摩整車及核心零部件產業、裝配式建筑為主的建筑現代化產業。“鋁材精深加工+汽摩+裝配式建筑”三大新興產業,把綦江工業化主戰場“舞動”得風生水起。
小蘿卜“蔸”出鄉村幸福生活
紅墻青瓦、院壩整潔,走進綦江區趕水鎮石房村,仿佛進入了一個“蘿卜世界”。廣場上醒目的蘿卜雕塑讓人印象深刻,集中連片的蘿卜田鋪滿山坡。
綦江趕水草蔸蘿卜種植基地(央廣網發 綦江融媒體中心供圖)
石房村種植草蔸蘿卜已有500多年歷史,草蔸蘿卜因形似當地用稻草編織的手工藝品“草蔸”而得名。近年來,石房村種植草蔸蘿卜的農戶越來越多,更吸引了不少村民返鄉種植。李德模便是其中之一。
“2015年退役后在重慶一家報社工作。幾年來,返鄉創業的念頭一直在我內心跳動。”李德模告訴記者,雖然有這個想法,但種蘿卜到底能不能掙到錢,心里也沒底。
“當時回到村里,張書記就帶我來看了一塊地,還安排農業技術人員作指導。”與趕水鎮石房村黨委書記張祥文的交流中,李德模得知幾年前村里成立了“電商合作社”,對農戶剩余的蘿卜進行統一收購。有了這個“兜底”保障,李德模就不擔心種出來的蘿卜賣不出去了。
沒了后顧之憂,說干就干。2020年以來李德模流轉了180余畝土地種植草蔸蘿卜,年均產量達300余噸,年收入在20萬左右,還帶動了附近村民“家門口”就業。
村民在采收趕水草蔸蘿卜(央廣網發 陳星宇 攝)
近年來,在推廣扶持、規模化種植的同時,李德模所在的趕水鎮還引進蘿卜精深加工企業,開發蘿卜干等產品,并依托草蔸蘿卜產業發展鄉村旅游,舉辦消費季,推動草蔸蘿卜產業鏈條式布局、集群化發展。
在綦江區趕水鎮麻柳村草蔸蘿卜存儲中心車間內,2000噸草蔸蘿卜被整齊地封存在數百個壇子里,場面極為壯觀。“每個蘿卜都會經過工人挑揀、清洗、運輸,最終品相合格才可入壇,工序十分嚴謹。”該存儲中心負責人表示,蘿卜儲存最好的溫度是9-12攝氏度,將泡菜壇埋于地下使其保持恒溫,泡出來的蘿卜才會口感脆爽,色澤鮮亮。
趕水鎮麻柳村黨委書記游永秀告訴記者,近年來,村里立足蘿卜產業發展,不斷提升“造血”能力,采取“集體+村民”的運行模式,在帶動村民發展產業的同時,還實現了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村民從以前的不想種、不敢種,到現在的積極種、擴大規模種,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蘿卜產業已成為拉動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青枝綠葉果兒長,辛辣甘甜任人嘗,東溪辣椒,就是好吃……”在綦江融媒體中心直播間,一個個紅彤彤的辣椒是“主角”,主播拿著辣椒向網友介紹綦江辣椒產業的發展。
主播在直播間為綦江農產品帶貨(央廣網發 綦江融媒體中心供圖)
綦江區融媒體中心組建的大美綦江“紅螞蟻商城”電商平臺,通過評選最美土貨、講述土貨故事,媒體直播和網絡主播為農產品帶貨。土產變成了特產、產品變成了品牌,“土貨”的附加值高了,競爭力增強了。
“我們通過上千場直播帶貨,目前線上線下銷售額已超7000萬元,有效推動綦江農特產品‘出村進城’,打造了綦江人云端上的‘致富車間’。”談起這些年的幫扶成果,綦江融媒體中心運維部主任金玉華頗感自豪。
綦江區農業農村委主任曹長科介紹,近年來,綦江著力發展趕水草蔸蘿卜特色優勢產業,一產提檔升級,二產、三產延展鏈條。2018年、2019年,以蘿卜為主導產業,綦江分別成功申報國家級產業強鎮和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全區常年種植蘿卜10萬畝,產業園產值達20億元。
村美民富產業興,“農”墨重彩新畫卷。“下一步,綦江將扎實推進‘四千行動’,著力穩糧食、保耕地、固成果,加快謀創新、強基礎、促融合,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奮力譜寫綦江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篇章。”曹長科說。
農民版畫譜繪鐘靈毓秀新篇
碧水沿綦市,扁舟過幾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鐘靈毓秀的綦江,有著一種天馬行空、古樸稚拙的版畫藝術。
“綦江農民版畫是當地變遷史的展覽板,也是農民生活的藝術記載冊。”在綦江農民版畫院,56歲的李成芝正在堆滿版畫的畫室里,勾勒著“綦江新農村新風貌”的最新版畫草圖。
李成芝在畫室里勾勒最新草圖(央廣網記者 白刁尹 攝)
2011年,綦江農民版畫被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代表性傳承人李成芝,是綦江“版畫五杰”中唯一的女性。她投身版畫靜心創作30多年,用手中的畫筆、刻刀,為鄉村生活繪制出了一幅幅動人畫卷。
綦江是農民版畫之鄉。這種源于明清年間的木板年畫,是一種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圖畫,再拓印而成的純手工作品,題材多是農民的日常生活。
“我1985年參加了一個省級版畫培訓班后,自由、隨心的創作意識便深耕于心。”李成芝告訴記者,農忙時節,她扛起鋤頭在田間地頭勞作;農閑時,她拿起刻刀木板,把生活的場景刻在木板上,拓印在紙上,再掛在墻上。
近年來,綦江將綦江農民版畫作為一張名片,加強傳承培訓、普及推廣。組織開展了版畫公益培訓活動、文化節,推進綦江農民版畫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院壩;并開展海外華裔青少年版畫培訓活動。
綦江農民版畫作品的相關衍生品(央廣網發 李成芝 攝)
“每年寒暑假都會有幾百名華裔孩子來我們這里參加培訓,再通過他們把綦江農民版畫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李成芝說。隨著綦江農民版畫越來越受歡迎,常常會“一畫難求”。在鞏固脫貧攻堅的幫扶車間里,在當地中小學學生的課本上,在旅游文創衍生產品的開發中……綦江農民版畫也頻頻亮相。
綦江是一塊紅色的沃土,是川渝黔邊紅色的搖籃,在重慶現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位置。這里誕生了重慶最早的中共基層黨組織——中共綦江支部,孕育了“英勇善戰、屢建功績”的紅四軍軍長王良,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在重慶的唯一過境地。
安穩鎮如今還存留有紅二團指揮部舊址、觀音橋戰斗遺址;流傳著紅軍觀音橋戰斗、一碗羊肉湯等長征故事。近年來,綦江在崇河村打造紅軍街,推動鄉村文旅發展,年均吸引近10萬人參觀學習。在此開了20多年餐館的羅德開說:“以前一年最多能賺兩三萬元,去年收入超過了10萬元。”
王良同志紀念館舉行開館儀式(央廣網發 綦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將紅色文化轉化成旅游資源,綦江走出了自己的路。近年來,綦江通過開展“重走長征路”“長征路上學黨史”等活動,已吸引來自全國各地2000多個黨組織30余萬人次參加。綦江紅色文化的影響力正在逐步增大,紅色旅游的知名度逐步提高。
大好春日開新局,百業振興勁頭足。綦江區委書記姜天波滿懷信心,“2023年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5%。未來的綦江,將努力實現穩進增效、除險清患、改革求變、惠民有感,在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建設中奮力譜寫‘多彩綦江·創新之城’新篇章。”
綦江,一個傳統與現代并存的新型城市,正以嶄新的姿態,蝶變提級,加速崛起。
【百家讀城】
多彩綦江 創新之城
□代浩
綦江,江以綦名、地以江名,擁水而生、依山為城。
清晨早起,觀古劍山巔天光禪音云海漫卷;傍晚倚欄,看老瀛山麓丹霞夕照壯美雄奇;夜闌深座,賞星河浩瀚蒼穹橫亙。早春踏青,喜看百鳥歡歌萬芳吐蕊;酷暑炎夏,獨享清靜涼爽天高云淡;秋意縱橫,雪舞天地。
這里,地處渝南黔北,交通便利,渝貴鐵路、川黔鐵路、三南鐵路縱橫交錯,渝黔高速、綦萬高速、江綦高速貫通全域,更有連接中心城區的市域鐵路C5線建設在即。
這里,一片山水美麗之地,清波粼粼、青山如黛。東溪古鎮、橫山旅游度假區、高廟壩旅游度假區點綴其中。在繁雜都市中,咫尺之間,可得清靜。
這里,一片人文豐厚之地,歲月悠悠、脈脈相承。粗糲指掌在雕版上翻飛,繪就人生百態;嗩吶川鈸拿在手,五音六律里邊有。與山川綦色,完美融合,如歌如畫。
這里,更是紅色記憶之地,有著光榮的過往。
1935年1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到綦江,擺出紅軍主力直逼重慶的態勢,保衛了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同時,也為四渡赤水創造了寶貴戰機。“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英勇善戰、屢建功績的原紅四軍軍長王良,就是綦江人。
最厚重的人文總能孕育最進取的態度,歲月靜留痕、時代發新聲。這里,是著名的中國西部齒輪城。曾創造了共和國第一批汽車齒輪、第一輛自卸載重汽車等“八個第一”。
迎著新時代的浪潮,這方老工業基地,已成為新型工業化主戰場。以衛星制造和大數據應用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消費品工業(大健康產業)等五大產業集群發展,汽摩整車及零部件、鋁銅材料、高端復合材料、電子信息制造、信息安全、綠色食品、節能環保、新型建筑材料(裝配式建筑)等八大產業鏈條發展,1.2萬億方頁巖氣整體連片開發,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新的重要力量,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扎實推進,重慶移通學院、德國埃森大學等高等院校強勢入駐,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智”向新生,“綦”享未來。這座城市,蓬勃生長;這座城市,青山碧水。
(作者系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制:伍剛
統籌:陶玉德
記者:肖慶華 白刁尹 向榮(實習生)
編審:林韋瑋 王文偉
視頻:陳智列 龍艷 田苗苗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