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比利時前首相伊夫·萊特姆(Yves Leterme)在廣州舉辦的“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題論壇上接受采訪時表示,他支持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法國總統馬克龍等歐洲政治人物推動的“戰略自主”,也欣賞中國在全球外交舞臺上越來越活躍的表現。萊特姆曾于2008年3月至12月、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擔任比利時首相,還曾于2009年7月至11年擔任比利時外交大臣。
“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題論壇4月18日至20日在廣州舉辦。伊夫·萊特姆18日在論壇上接受包括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內的媒體群訪時闡述了他對歐盟外交、歐洲“戰略自主”與中歐關系等議題的看法。
【資料圖】
比利時前首相伊夫·萊特姆在論壇參與群訪活動。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 供圖歐盟是“多元而統一”的最好例證萊特姆表示,他很喜歡中國“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源于古代的理念。“這應是舉世皆然的價值觀,與多元化的觀念是一致的。”萊特姆說。他同時用歐盟作為例子補充并說道,歐盟作為一個有著27個成員國、文化和語言高度多元的國際組織,是一個“多元而統一”的最好例子,與“和而不同”等中國傳統智慧理念有所呼應。
此外,包括萊特姆在內的歐洲政治人物注意到了中國近期的外交努力。上月,在中方支持下,沙特阿拉伯與伊朗兩國代表在北京舉行對話,中沙伊三方于3月10日簽署并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沙伊雙方同意恢復外交關系,達成“北京協議”,強調三方將共同努力,維護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促進國際地區和平與安全。聲明也提到,強調尊重各國主權,不干涉別國內政。
對于“北京協議”,刊登于中東媒體Al Monitor等媒體的一些分析指出,法國乃至整個歐盟圈子對中方在一些敏感沖突問題上的外交努力持“歡迎態度”,也“比較謹慎”,言下之意是擔憂中國借此擴大影響力。對此,萊特姆強調,中國的外交努力和活動值得歡迎,這背后是中國領導人和外交官員的努力,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展倡議等中方提出的倡議文件更是“非常重要”。“我祝賀這些努力取得成功。隨著經濟發展,中國越來越成為全球范圍內的領導者,中國對全球和平做出了更大的貢獻。希望中國能保持這樣的勢頭,也希望國際社會不要將中國視為一個只有競爭意味的對象。”
歐亞大陸兩端的歐盟和中國應加強合作
去年8月,萊特姆曾在《人民日報》刊文探討中國對多邊主義外交和國際社會的作用。萊特姆在文章中分析了歐亞大陸的特點。他認為,歐亞大陸是全球經濟版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存在,而歐盟和中國是歐亞大陸兩端最重要的經濟體,雙方加強合作對于解決全球性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和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歐亞大陸國家加強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中歐班列為增強東西方交流、提高跨境物流效率提供了重要渠道。歐中雙方應該堅信,彼此共同利益遠大于分歧。”萊特姆在發表的文章中寫道。在提到愈演愈烈的俄烏沖突時,萊特姆還表示,歐亞大陸急需建立一種全新的安全架構。
4月18日,萊特姆再次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談到了歐亞大陸兩端對世界的作用和價值。“歐洲處于歐亞大陸的這一端,而包括中國和東盟在內的另一端將在未來10年對世界經濟起到巨大的作用。歐洲必須重視中國和東盟,要提升應對氣候、能源、流行病、氣候危機等復雜議題的能力。”
萊特姆認為,歐盟是經濟和社會的共同體,這以保持對外的開放和戰略的自主為前提。“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法國總統馬克龍等人提出的‘戰略自主’引起了廣泛共鳴。的確,從歷史上看,歐洲和美國在軍事安全上具有許多共同利益,但這并不意味著戰略自主的意義會受到貶損。”
萊特姆一再強調多邊外交的意義。“我們需要重新設計全球治理秩序,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治理秩序產生了許多積極影響。但多邊體制的建立基礎必須適應現實,適應社會的變化,適應我們當前問題的解決方式。我們必須平衡多邊機構內的力量,以更好地納入經濟、社會和人類發展的所有驅動力,同時也要尊重民主,尊重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權重。在全球范圍內,我們應該重新平衡這些力量。”萊特姆說道。
從歐盟回到比利時自身,萊特姆認為,比利時雖然是一個很小的國家,人口只有1100萬,但比利時是包括歐盟和聯合國在內許多國際機構的創始成員國之一,在促進國際和平、斡旋大小國家關系上有著經驗。“我們可以作為中間方,幫助全球大國達成折中方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