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在建的研究院、大科學裝置,到優勢科研隊伍集聚,平臺與人才這兩個關鍵要素正匯集于此。一系列智慧資源正“移植”廣州,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2019年8月,廣東省實驗室(第三批)建設啟動。至此,廣州牽頭或參與建設的共有4家省實驗室。
2019年9月,廣州南沙科學城核心區——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正式動工。
廣州科技創新近來動作頻頻。從其剛出臺的《廣州市建設科技創新強市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中,不難窺見廣州科技發展的新軌跡:在創新投資上毫不吝嗇,大手筆投資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盡管兩者都“見效慢”。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局長王桂林表示,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便是廣州未來聚焦的兩大關鍵點。
恰是這種敢于投入基礎研究的魄力,使得廣州科技創新工作一路高歌猛進。根據《自然》雜志發布的2018年全球科研城市50強,廣州排名第25位,內地排名從2015年第9位上升到2018年第5位。
建世界一流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
廣州再添一個科學城。繼廣州科學城之后,今年5月,廣州市與中國科學院簽訂協議,共建廣州南沙科學城和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承載區和先行啟動區,并以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建設為牽引,重點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交叉學科平臺、成果轉化中試應用、科教融合等四大功能區。僅僅過了4個月,廣州南沙科學城核心區——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正式動工。
為何廣州如此鐘情于建科學城呢?“盡管廣州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對標先進城市以及國家中心城市賦予的使命還存在差距,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成果轉化等方面存在不足。”王桂林之前做客“羊城學堂”時透露,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廣州創新發展的定位和要求,廣州將聚焦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兩大關鍵點。其中,廣州正謀劃中國科學院珠三角大科學研究中心建設,打造珠三角大科學裝置“指揮中心”。
據悉,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廣州南沙科學城建設方案》,南沙科學城將按照“一體兩翼三支點”布局,構建區域協同開放創新“全球合作網絡”。“一體”是指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主體區,聚焦海洋科學;“兩翼”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聚區和科教融合區;“三支點”即粵港澳創新發展合作示范區、戰略產業培育區和數字轉型示范區,對南沙科學城的可持續發展起重要支撐作用。規劃明確,南沙科學城首要任務是建設世界一流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爭取籌建國家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是落戶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的首批項目之一。在此之前,該所曾在全國多地尋找過落地點。“落戶南沙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此時恰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時機,隨著省市支持創新、人才的政策陸續落地,相信廣州在科技發展方面會迎來高潮。”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秦偉透露,空天科技研究院將聚焦空天領域相關基礎科學與關鍵技術核心問題,未來將在明珠科學園搭建從研發到落地的空天科技全產業鏈。
布局大院大所大裝置大平臺
“眼底影像AI系統”利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算法,最快可在1分鐘左右診斷出患者所患眼底疾病類別,輔助醫生進行眼病篩查,適用范圍可覆蓋90%的眼底病人群。10月12日,
記者在廣東省科技進步活動月現場了解到,該系統已在新疆喀什地區落地使用,為喀什地區群眾進行青光眼、黃斑變性等致盲性眼病的篩查。此科研成果出自于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省實驗室。
除了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省實驗室,廣州還在布局建設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廣東省新一代通信與網絡創新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以及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布局,打造前沿科學研究高地。目前所有建設均在有序順利推進中。
“大院大所大裝置大平臺是基礎研究取得突破的保證。”王桂林強調說。不僅于此,廣州還瞄準國際科技前沿,以“大院大所大裝置大平臺”為領頭羊,多措并舉夯實基礎研究,促進人流、技術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創新要素的融通發展。
廣東新一代通信技術研究院在全球率先提出6G系統十大KPI指標(關鍵績效指標),打響了6G技術爭奪戰的“第一槍”。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獲批建設,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設施啟動預研。廣州超算中心用戶總數超過3000家,同比增長25%“天河二號”主機系統被評為全球超算最具應用影響力五強,為國內唯一上榜超算系統。
“一系列智慧資源正‘移植’廣州,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在建的研究院、大科學裝置,到優勢科研隊伍集聚,‘平臺’與‘人才’這兩個關鍵要素正匯集于此。”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吳創之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可以預見,未來廣東省基礎研究的基地、核心載體就在廣州。”
雙管齊下攻克“廣州芯”產業難題
縱觀我國基礎研究的“根據地”,基本上都是在高校院所。廣州在此方面是有底氣的。作為廣東科研的中心樞紐,廣州聚集了全省80%的高校、97%的國家級重點學科、69%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58%的獨立研究機構。同時集聚了一大批海內外頂尖創新人才。目前在穗工作的諾貝爾獎獲得者8人、“兩院”院士97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490人。數據顯示,2018年,廣州市共建機構共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149項、省級科研項目180項,項目經費總額1.4億元。
擁有豐富基礎研究資源的廣州,正加足馬力攻克核心技術,推動科技創新。今年3月,廣州“雙管齊下”,印發了《廣州市加強基礎與應用研究實施方案》《廣州市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實施方案》,前者構建以高水平實驗室為龍頭,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臺為支撐,以國家、省、市聯合基金為引導,以基礎研究重大創新團隊建設為重點的基礎科學研究支持體系;后者將握緊創新資源集聚的拳頭,集中力量,重點支持國家亟待解決的前沿領域和廣州市重點發展的產業方向,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應用創新,力爭在一些重點領域率先突破。
不久前,粵芯12英寸晶圓項目在廣州開發區投產。這是廣東省唯一一條量產的12英寸芯片生產線,標志著廣州先進制造業“缺芯”成為歷史。
廣州缺乏大型芯片制造項目,這種狀況長期存在,已經成為制約關聯產業發展的瓶頸。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大背景下,“廣州芯”產業破局在即。被列入廣東省、廣州市重點建設項目的粵芯半導體,是國內第一座以虛擬IDM為營運策略的12英寸芯片廠。“項目的投產,標志著廣州可在本地生產芯片,直接輻射覆蓋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客戶群。”粵芯半導體副總裁李海明說。
類似“廣州芯”產業破局的故事還在不斷上演。廣州市科技局在《廣州市建設科技創新強市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中透露,將實行源頭核心技術突破行動,通過基礎學科研究體系基本建立,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領性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自主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