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們幾十年前無法想象家家戶戶有汽車一樣,將來航天服、載人飛船、空間站、太空旅游必將成為大眾消費產品。”在近日開幕的第五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原副總指揮張育林說,隨著太空經濟的發展,社會財富和個人的收入將呈指數增加;規?;a和可重復使用,將使航天產品的價格呈指數降低。
他介紹說,太空經濟主要包括四大領域。一是航天器在軌服務與維護。截至2018年底,全球共發射約1000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有500多顆在軌工作。此類衛星是高價值太空資產,造價動輒數億、數十億美元。為其提供在軌加注、維修與維護升級,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巨大商業市場。
2017年我國發射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在太空開展4次在軌加注試驗,相關技術除了在空間站應用,也具備商業開發前景。
二是在軌組裝與建造。要實現太空工業化,最關鍵的是利用地外資源,在太空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
以太空太陽能電站為例,如果在地球靜止軌道上建設近千個2吉瓦的太空電站,將可以取代全球的火電廠和煤電廠。
然而一個太空電站規??蛇_萬噸,從地球上發射不可想象,必須從月球、近地小行星獲取資源,并利用在軌組裝與建造技術來實現。我國即將建設的天宮空間站,將是該技術的實踐。
三是近地天體的資源開發。從阿波羅計劃至今,人類通過一系列探月活動,對月球資源有了很多認識。尤其是近年來月球水資源的發現,為將來的月球開發建設提供了重要基礎。
月球資源可以在月球建設中原位利用,也可以用于空間建設。比如已經探明的化學元素,具備制成空間電站所需光伏電池及空間材料的條件。月球的真空、低重力環境,有助于磁懸浮、太空電梯等電器化航天發射運輸方式的實現,淘汰傳統的化學能手段。
此外,一些近地小行星含有大量工業金屬以及貴金屬,可以為空間發展提供重要的物質資源。
四是太空旅行與居住,包括亞軌道飛行、太空旅館以及地外天體探險等。截至2019年11月,全世界共有來自38個國家的562名宇航員進入太空,其中有7人8次自掏腰包實現太空旅行。我國有11名航天員14次進入太空。
這些載人航天活動除了開展技術驗證、科學研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為普通大眾的太空旅行進行技術儲備。我國神舟飛船和天宮一號、二號,在載人航天工程里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具備重要商業價值。其技術成熟、運行可靠、規模適度,具有良好的商業化開發前景。
張育林表示,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是不斷拓展生存空間的歷史。把太空資源納入人類社會經濟圈,將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