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舉行的山東國際糖酒會上,遵義白酒“火出了新高度”。如今,瓊漿玉液般的白酒和紅紅火火的辣椒、綠色悠綿的茶海一道,正成為遵義實體經濟發展的一抹亮色。在貴州遵義,如果有人問起科技創新的底色,那一定是“紅白綠”——紅辣椒、白酒和綠茶,正是科技創新的“強身健骨”,推動這些傳統產業從轉型升級到獨領風騷。
高質量發展,不再是“詩和遠方”。相較于無中生有,有中變優可能是一條更加務實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這也是市委書記魏樹旺為遵義勾勒的發展愿景和路徑。聚焦國民經濟主戰場,科技創新精準供給,從而引領和推動區域經濟向高質量發展。
紅辣椒:“換種工程”帶動爆發式發展
奇妙的緯度、適宜的高度、有利的溫度、寶貴的濕度,論資源稟賦,確實得天獨厚。可是,“中國辣椒之都”在遵義的創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過去,市場上的辣椒品種多、品質雜,更由于農戶長期在用種上多采取自選、自留、自用的老辦法,導致辣椒種性嚴重退化,抗性和單產雙雙下降。辣椒種植在遵義,一度瀕臨失控。
“辣椒產業的崛起,用事實證明了科技作為核心競爭力的價值所在。”遵義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龍學精說。
龍學精所指的,是依托科研部門而實施的辣椒“換種工程”。
遵義市農科院辣椒研究所研究員余常水歷經無數次的試驗,成功研發出遵義1—10號辣椒系列品種,讓遵義辣椒實現了迭代升級。尤其是“遵辣9號”,將畝產從100公斤提高到了350公斤。
“首批試種的深度貧困村——遵義市龍豐村,今年種植1200畝,收入570萬元,130多戶貧困戶全部脫貧。”余常水滿臉自豪。
截至2019年年底,“遵辣系列”累計種植面積超480萬畝,為農民增收46億多元。這背后,是遵義科技部門的長期持續投入。在國內首次解碼中國辣椒基因組序列、“換種工程”帶動全產業爆發式發展……僅2019年,遵義辣椒的種植、加工、交易綜合產值就超過了200億元。如今的遵義,辣椒種植規模居全國辣椒主產區第一位,世界辣椒加工貿易基地已初顯規模。
白酒:科技攻關帶來提質增效
紅色遵義,還有另一張名片——白酒。美麗的赤水河畔,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醬香白酒生產基地,除了享譽中外的茅臺,還有全市1400余家大大小小的白酒企業。
作為第一支柱產業,2018年,遵義市的白酒產業實現銷售收入924億元,并以占全國3.1%的產量,創造了全國白酒14.5%的銷售收入和42.8%的利潤,盈利能力多年蟬聯全國白酒產區首位。而在遵義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科技創新一直扮演著“開路先鋒”的角色。
眾所周知,白酒生產行業是耗水大戶,其中以冷卻水耗量最大,占生產總用水量的75%。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每生產1噸白酒,耗水量為5—8噸。長期以來,制酒企業都把參與酒蒸汽冷卻后帶有大量熱量的冷卻水,直接排放,從而對環境造成了較大危害,業界一直沒有高效的解決辦法。
在省市科技部門的支持下,貴州國臺酒業有限公司實施科技攻關,在不改變醬酒生產工藝的前提下,研發了生產用冷卻雙循環系統,把每年冷卻水消耗量從23.85萬噸降到零排放,相較傳統生產工藝,每年節省燃氣、冷卻水、污水處理等綜合成本2100萬元。
“現在,一壇酒的儲藏年份、岀廠時間、濕度、溫度等數據會在大數據系統上同步顯示,一目了然。”說起科技升級帶來的新變化,國臺酒業相關負責人如數家珍。國臺酒業利用機械化、自動化以及智能化,對傳統釀酒系統進行創新升級,不僅節約了一半用地,還提高了一倍產能。
綠茶:科技創新重塑核心競爭力
遵義茶葉種植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唐代就被著名茶學家陸羽以“其味極佳”記載于《茶經》。歷史的積淀是寶貴的財富,但茶葉的低附加值,一度使得老百姓“守著金飯碗還叫苦”。
“2005年前,湄潭全縣茶葉種植90%都是原料茶外銷,高價值部分被外省企業獲得。”貴州湄潭蘭馨茶業董事長金循說,這種情況在湄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成立后,很快得到改變。
老百姓靠茶致富,還是借力科技。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為首的221名科技人員,圍繞茶樹優良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茶葉高產栽培等關鍵領域深入研究,獲得30余項研發專利技術。“湄潭翠芽”“遵義紅”等一批知名品牌市場反響良好,以茶多酚、茶籽油加工為代表的技術創新步入國內領先行列。
遵義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黛君表示,通過科技深度融入農業,刨窮根、走新路,帶動農業生產方式調整,正是遵義科技部門多年的探索與方向。
2019年,遵義市湄潭縣首批出園的“歐標茶”,不僅比普通茶園提早2—3天開采,且芽頭肥壯飽滿,茶青平均價格較以往高出10多元,畝產增加1000元以上。
如今,在遵義的湄潭、鳳岡、余慶、正安等地,茶葉早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葉葉”。今年1月至10月,全市200萬畝茶園茶葉產量13.2萬噸,產值125億元。
數字背后,是老百姓滿滿的獲得感。高達55%的農業科技貢獻率,注重利用科技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遵義為現代農業轉型發展之路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地方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