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是現今治療瘧疾的重要藥物,但有些瘧原蟲逐漸對它產生了耐藥性。德國研究人員近日表示,他們找到了惡性瘧原蟲對青蒿素產生耐藥性的機理,這一發現有助于未來改善針對瘧疾的藥物。
德國伯恩哈德·諾希特熱帶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說,惡性瘧原蟲體內有一種名為Kelch13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如果變異,就會使瘧原蟲對青蒿素產生耐藥性。
據介紹,瘧原蟲在血液紅細胞中發育和繁殖,在這個過程中以血紅蛋白為食物,它們在吸收和消化血紅蛋白后會產生分解物。如果環境中有青蒿素,那么青蒿素會被這些分解物激活,從而殺死瘧原蟲。
但是如果瘧原蟲體內的Kelch13蛋白質出現變異,它就會減少吸收血紅蛋白,產生的分解物也相應減少,導致青蒿素無法被充分激活并殺死瘧原蟲。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托比亞斯·施皮爾曼說,瘧原蟲以這種方式對青蒿素產生耐藥性,實際上是進入了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因為它既要獲取足夠的食物維持生命,又要保證攝入食物的數量不太多,以免產生足以激活青蒿素的分解物。
研究人員表示,未來有可能針對這種微妙的平衡而改善藥物,以應對青蒿素面臨的耐藥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