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成熟的太陽黑子一般由中心的本影及外圍稍亮的暈狀半影組成。黑子半影的出現,也是區別普通黑子與小氣孔的標準。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了解到,該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在太陽黑子半影的形成與消失過程研究上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天體物理學雜志》上。
黑子是太陽表面的強磁場區域,太陽表面黑子多的時候,其他太陽活動也比較頻繁。太陽黑子是研究磁流體靜力學平衡的最佳對象,而且通過對黑子演化的研究可以了解黑子與其他太陽活動現象之間的聯系,對探索、預報太陽爆發活動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李巧玲博士、閆曉理研究員等人利用澄江撫仙湖1米新真空望遠鏡(NVST)和美國太陽動力學衛星(SDO)觀測數據,對太陽活動區12673中的黑子演化過程做了深入研究。通過對黑子半影演化過程中黑子磁場變化的分析發現,隨著黑子半影面積的增加,黑子半影磁場的橫場強度增加,縱場強度減少;而在半影消失過程中,黑子半影磁場的橫場強度減小、縱場強度增加。新浮現的磁流管被已存在的磁場壓制、匯聚形成了黑子半影,而在新浮磁流的作用下,黑子半影磁場由水平變為垂直會導致黑子半影的消失。
他們還通過分析黑子演化過程中黑子速度場的演化進程,發現隨著黑子半影的形成,圍繞在黑子外圍的物質流逐漸出現。在黑子半影衰退過程中,靠近新浮磁流區一側的物質流速度逐漸變小、消失。同時還發現黑子周圍的磁場環境對黑子壽命有影響——耀斑爆發區域附近的黑子壽命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