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程全面系統地進行文獻收集和影像采集,為“活態”傳承保存珍貴資料。目前,我市正在積極推進中的這項工作進展如何?其中存在哪些問題?參與此項工作的非遺專家、天津大學教授馬知遙接受了記者專訪。
記錄工程的重要性
馬知遙介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程,要求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采錄中獲取四部分影像資料:一個是記錄技藝發展傳承的口述史;一個是代表技藝最高水平、極度精湛的藝術史;一個是教授技藝的過程;一個是將采集的文獻及視頻素材等做成一個綜述性的紀錄片。
作為一直進行非遺研究的學者,馬知遙說:“口述史是挖掘文獻中缺失的、存在于傳承人大腦中的記憶。通過訪談,把技藝以錄音、錄像的方式保存和呈現出來。它是從傳承人個人史的角度來看一個非遺項目的發展歷程,它填補了文獻資料中的空白。”他認為,這種對傳承人全面細致的展示,帶有史料挖掘的意義,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留下清晰的資料,對今后深入挖掘文化珍寶,了解它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起到重要的作用。
挖掘口述史中可貴資料
馬知遙告訴記者,我市正在進行中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程,他參加了兩項工作。一項是楊家莊永音法鼓,另外一項是劉家園祥音法鼓。項目中,他以訪談人的身份,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訪談,引導傳承人進行全面的口述表述,挖掘口述史中可貴的資料。同時作為此項目的學術專員,接受項目組訪談,從研究者的角度談對傳承人的認識。
馬知遙說,由于代表性傳承人大都年事已高,受到個人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限制,為記錄工作的進行帶來困難,“有的傳承人對提出的問題,不能馬上理解,在表述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思維中斷,或者是詞不達意,或者偏離主題。對技藝的技術性或歷史的表達方面,會有很多模棱兩可的說法,表述也不夠精彩。所以這給訪談和后期剪輯帶來了很大的問題。”
為了讓這項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專家和工作人員在實踐中尋找解決辦法:“比如,邀請第二采訪者到場補充說明,他們或是傳承人的徒弟,或是知悉這段歷史和技藝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強的相關傳承人。同時,為了訪談內容的真實、豐富和準確,還需多次訪談社區老街坊、家屬及老會中的其他相關人士。”
“一次成功的訪談,提問者本人的素質、提出的問題、根據現場情況提問的應變能力都很重要。這就要求執行團隊、學術專員要跟傳承人、訪談嘉賓及其他接受訪談的相關人士提前溝通,設計的問題盡可能全面、凝練,以便能夠幫助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更好地表達,把他們記憶中的那些有關技藝的內容,盡可能多地展現出來,給后人留下寶貴的非遺資料。”馬知遙說。(劉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