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口、枯燥、難理解的專業內容,與工業、工程、工廠這些完全不是市場流行的元素組合在一起,能發生什么打動人心的故事呢?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工業題材劇《麓山之歌》,就用車間里發出轟鳴的巨大機床、混合著廠房里粗糲的鋼鐵、焊槍下迸出的火花,讓觀眾“狠狠”驚艷了一把。這部劇的熱播,讓人們看到工業題材劇的創作呈現回暖之勢。
“工業題材+”模式讓劇集好看
聚焦重工行業的《麓山之歌》,開篇從低谷講起:工程機械行業跌入寒冬,有著超過70年歷史、輝煌時擁有數萬員工的麓山重工進入至暗時刻。因企業連年虧損瀕臨破產,侯勇飾演的董事長方銳舟破釜沉舟,決意推行“重工換金融”的方案為企業續命。變賣廠子里的重工資產,置換成效益好的金融資產,有人支持,也有人強烈反對——戲劇沖突感由此一路升級。
此外,《麓山之歌》的故事圍繞科研人員、企業管理者、產業工人這三個不同維度鋪開,群像設定頗為新鮮但并不雜亂,而且把大量筆墨放在人物性格特點的多面反差上,每個人身上都戲點十足。全劇將厚重、深沉的大主題拆解為細致、輕量的支線故事。同時,楊爍、侯勇、焦俊艷、穎兒、夏德俊等飾演的生動“有梗”的人物,也讓原本冷色的工業題材劇有了溫度。
現代工業崛起帶來積極影響
一直以來,工業題材都屬于國產劇中的冷門。一提到“重工業”三個字,不少觀眾最先想到的就是粗重的鋼鐵、大型的機器廠房和拗口難懂的專業術語,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點遙遠。如何將相對枯燥的工業故事與行業歷史深入淺出地展現給觀眾,是讓不少創作者“打退堂鼓”的一道關卡。在總導演毛衛寧的排兵布陣下,《麓山之歌》把這樣一個“硬”題材,加入輕巧、幽默、詼諧的“軟”元素,讓工業題材劇變得好看。
對于工業題材劇集再度興起的原因,毛衛寧認為離不開近年來制造業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與廣泛普及,其之于影視行業所產生的影響是多面的。一面是工業制造的蓬勃發展,在現代工業的崛起間,派生出不竭的創作素材與角色原型,為工業題材劇集的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一面是大眾對于重工制造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好奇,但受信息差等因素的影響,難以真正地深入了解行業的過去以及現在,從而催生了業界對于工業題材劇的實際需求,進而催生出新的劇集內容消費市場。
于是,隨著近些年制造業升級和科技轉型,大國工業作為我國硬實力的重要名片吸引了不少觀眾的關注。影視市場也隨之不斷做出嘗試,工業題材劇創作呈現回暖之勢。此前央視熱播的《火紅年華》《逐夢藍天》等劇,均聚焦冷僻的工業題材,通過把工業內容的“殼”與生活情感的“核”結合,帶來不俗反響。這些劇集的成功播出,讓工業題材帶給觀眾的將不再是一個生僻、晦澀的概念,而是一個近在眼前的生動現實。(劉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