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百洋醫藥(301015,SZ)披露2022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百洋醫藥實現營收37.30億元,同比增長11.5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2.22億元,同比增加21.37%。
【資料圖】
從業務板塊來看,核心業務繼續為百洋醫藥作出主要貢獻。報告期內,品牌運營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6.98億元,同比增長31.12%。若還原兩票制業務后計算,該業務的營收同比增速達到了46.20%。
中報業績維持雙位數增長 商業化平臺價值再獲驗證
穩健增長的業績進一步驗證了百洋醫藥的商業化平臺價值。作為醫藥外包服務行業(CXO)產業鏈下游商業化環節的代表企業,百洋醫藥堪稱第三方商業化平臺領頭羊,品牌運營業務不斷發力,持續領跑行業發展。
第三方商業化平臺獲得的認可與近年來的醫藥行業大環境密切相關。近年來,中國醫藥(600056)行業風起云涌。從研發到銷售,藥企都面臨著新的價值重塑,原有的格局與商業模式被徹底打破。如何降低營銷費用和提高運營效率,讓產品盡快進入應用場景并廣泛覆蓋,成了藥企生存和發展的必答題。
百洋醫藥的業務模式不僅僅是產品的分銷和流通,更重要的是品牌運營,即讓新產品、新技術快速融入應用場景,形成品牌效應,讓品牌根植于消費者心智。
根據Frost&Sullivan數據,2019年度,醫藥品牌運營行業的整體市場規模約為472億元;據前瞻行業研究院預測,2018年至2022年,我國醫藥品牌運營行業的市場規模將保持25%~30%的增長率。醫藥品牌運營行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經過十多年的積累,憑借深厚的品類研究、品牌打造和生態型組織協同能力,百洋醫藥孵化出進口鈣領導品牌迪巧?、消化不良領導品牌泌特?等多個品類領導品牌,近年來,也運營了治療前列腺增生的全球領導品牌哈樂?、全球銷量領先的人工淚液海露?等原研品牌,商業化能力不斷夯實。報告期內,迪巧、泌特、安斯泰來系列、海露等核心品牌穩步增長。
中報數據顯示,若還原兩票制業務計算,公司核心品牌迪巧系列實現營業收入8.38億元,同比增長26.05%;泌特系列實現營業收入2.07億元,同比增長4.85%;安斯泰來系列實現營業收入3.37億元,同比增長78.92%;此外,海露系列實現營業收入2.10億元,同比增長97.33%。
自2015年起,百洋醫藥運營的品牌數量實現了大幅增長,逐漸打造出了優勢的品牌矩陣,大幅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運營的品牌數量不斷增長,帶來整體收入規模的增長。
百洋醫藥第三方商業化平臺價值不斷被印證,朋友圈一再擴容。今年2月,百洋醫藥與上海誼眾就后者旗下腫瘤創新藥物“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膠束”紫晟?的商業化開展合作,這一合作也為國產創新藥的商業化提供了范本。
作為一款國產腫瘤創新藥,紫晟?是國家藥監局(NMPA)批準的2.2類第三代紫杉醇最新劑型(境內外均未上市的創新劑型),也是國內首個獲批上市的紫杉醇膠束。紫杉醇膠束自獲批并商業化后,收獲極高的市場關注。
事實上,商業化往往是Biotech企業們略為尷尬的話題。究其原因,源于絕大部分Biotech企業并不具備商業化的基因。由此帶來的是一個結構性矛盾——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研發階段之后,面對即將上市的藥物,商業化挑戰又浮出水面,而這個挑戰完全落在了核心團隊的能力圈之外。
自建商業化隊伍往往屬于孤勇者的游戲,業內能達成此項成就的Biotech屈指可數。尋找外部商業化合作,是一項成本可控、風險可控、收益最大化的選擇。
平安證券今年8月發布的深度研報顯示,當下國產創新藥已經進入出清階段,痛點如同質化研發現象嚴重等開始顯現。這一背景下,Biotech企業專攻所長,節省資源更成了必要選項。
因此,Biotech選擇與百洋醫藥這樣的第三方商業化平臺合作,幾乎可以說是企業發展的關鍵性決策。
升級生態型Big Pharma 專業識別能力可謂“慧眼識珠”
伴隨著商業化平臺業務穩健增長,百洋醫藥開始向生態型Big Pharma縱深發展。
生態型Big Pharma有著孕育其成長的時代背景。在鼓勵突破“卡脖子”技術、國產藥物藥械彎道超車的背景下,不管是科研成果轉化還是產業的研發投入都進入前所未有的火熱階段。疊加中國醫藥行業的變革升級,“偽創新”的高毛利時代一去不返,對“真創新”的需求呼之欲出。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為研發人才資源最富集的創新主體,同樣也是醫藥創新領域的主力。但要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院校及科研院所則長期面臨“轉化難”的桎梏。其一,科研院所復合型人才缺乏,因為科研成果轉化過程復雜、風險高周期長,需要知識產權、法律、管理等行業的復合型人才;其次,資金支持不足,科技成果轉化適宜于股權投資,但股權融資占比低,私募基金不偏好初創期、種子期項目;其三,實驗室到商業化路徑長,新品研發、臨床試驗、臨床申報等環節均面臨不同的困難和挑戰。
針對上述科研成果轉化的痛點,百洋醫藥具有先天的優勢條件。首先,作為平臺型企業,百洋醫藥具有豐富的專家隊伍、行業人才,具有解決各環節問題的專業人群。第二,百洋醫藥深耕行業,相較于短期回報,更看重長期價值。其三,在醫藥行業積累近20年經驗的百洋醫藥具有專業精準的識別能力,能夠洞察臨床需求,尋求真正能優化醫療場景的“真創新”。這是百洋醫藥成功實踐的底層邏輯。
眼下,百洋醫藥正以優化醫療場景為導向,聚焦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與技術轉化平臺賽道,通過與創新藥企業、國家科研院所建立廣泛深入的“產學研”立體化合作,培育真正具有臨床應用價值的創新。
在醫療器械國產替代的趨勢下,百洋醫藥早已布局了醫療器械領域:以全周球面立體定向放療系統為核心技術的放療設備研發制造企業——華科先鋒;專注于高端醫用成像器械及手術治療解決方案的科技型企業——百年康健。
醫療器械產品相對創新藥,研發周期較短,臨床試驗風險較小,一般在3~5年便可看到成果,因此也成為資本青睞的熱門領域。如泰格醫藥(300347),近年投向創新醫療(002173)器械領域的投資占到了約50%。
但與此同時,醫療器械領域優質標的較少,擁抱龍頭企業的趨勢明顯。誰擁有“火眼金睛”,誰就能率先擁抱確定性,分享行業紅利。
其它賽道的邏輯也是類似。基于專業識別能力,百洋醫藥在起跑時就能站上正確賽道。而依托上市公司平臺,百洋醫藥具備運用資本手段吸收優質企業的條件和能力。再憑借百洋醫藥的商業化能力與資源配置能力,有望將其孵化壯大,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 文/雷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