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思源
(相關資料圖)
眼下正值中伏。今年的中伏長達20天之久,加上此前一波波氣溫高達40℃的酷熱天氣,以及近日伴隨陰雨而來的悶濕感覺,令今夏的北京格外受人關注。不過,北京人從來不缺消暑納涼的花樣“打開方式”:從搖著蒲扇沏壺茶,到豐富多彩的消夏晚會、文化廣場,再到水上游、京郊游……一個個熱情似火的夏季,留給人們多少美好的回憶。
遛馬路逛公園愜意消暑
1953年夏日,中學生們在頤和園寫生。馮文岡攝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勞動了一天后,搖著蒲扇沏壺茶,在院子里的樹下跟街里街坊嘮嘮嗑兒,看孩子們跑鬧嬉戲,是北京人最常見的納涼場景。還有不少人習慣晚飯后出門遛馬路。本報1953年7月11日3版《北京的疊山石》報道中,就描繪了當時人們的納涼場景:“東長安街從東單到王府井大街的一段林蔭道上,搭起了一排仿佛縮小了的‘奇峰’,這些‘疊山石’不僅將林蔭道裝扮得更加美麗,而且也給人們增添了休息的地方。現在每到傍晚,就有許多人坐在這兒納涼,迎著微風,真是舒服極了。”1958年夏天,王府井大街上正對著百貨大樓的王府食品商店還特意新增了茶點冷食部,設立了100個座位,為前來逛街納涼的人們提供冰棍、汽水、冰激凌和咖啡、牛奶。為了方便顧客,他們晚上關門時間也比百貨大樓晚半個小時。(1958年6月5日《北京日報》2版,《王府井大街新貌》)
1958年6月5日《北京日報》2版,《王府井大街新貌》
到公園去逛逛也是很多人的選擇,而公園也會適時推出各種各樣的文化娛樂活動:中山公園不但開辦了“五色土”露天舞會,還有露天電影、相聲大會、象棋表演賽等(1958年8月3日3版,《假日活動彩色繽紛》);北海公園在北岸湖畔開設了音樂茶座,每晚都為消暑納涼的人們播放各種音樂(1961年7月8日《北京日報》2版,《北海舉辦音樂茶座》);頤和園延長了開放時間,晚間10點才靜園,游船也延長到晚9點半收船,知春亭東邊的露天劇場每晚還放映一場電影。(1961年7月29日《北京日報》2版,《頤和園里好消暑》)
1961年7月29日《北京日報》2版,《頤和園里好消暑》
本報1956年7月29日2版的《在周末》中,描繪了辛勤勞動一周的人們愉快歡度夏日周末的動人圖景:當皎月初上、晚風徐來的時候,林蔭道上,情侶對對;街頭公園,歌聲笑語。在華燈燦爛、人聲鼎沸的大柵欄,前門區工人俱樂部親切地接待著一群群勞動后的人們。游藝室里不時爆發出歡笑聲,姑娘小伙們蹦跳在乒乓球臺前;愛好棋藝的人們聚精會神地在下象棋,旁邊總圍著一些熱心的“督戰”者;喜愛安靜的人選擇了閱覽室,燈光下坐著好幾十個人在埋頭閱讀書報……北海公園里,燈光勾勒出瓊島的夜景,白塔隱約映在水中,無數的游船隨波蕩漾,一群年輕姑娘在手風琴的伴奏下盡情歌唱;什剎海游泳場的夜場開放了,人們游累了之后,就躺在光滑的日光浴場上,一面沐著夏夜的涼風相互聊天,一面欣賞著美麗的夜空;球迷們則忙著奔赴東長安街體育場、北海體育場和北京體育館,這些地方都有精彩的籃、排球比賽;還有許多人選擇聽戲、看電影和欣賞演出,北京幾十家影劇院在敬候觀眾,著名京劇演員尚小云、李萬春停演多年的拿手戲正在上演,中央樂團和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歌舞團為觀眾獻上了音樂、歌舞節目,剛剛成立的北京市新華曲劇團開始了第一場演出……
消夏晚會與便民夜市爆火
時光流轉,季節更迭。進入上世紀80年代,北京人消暑納涼的方式愈加豐富起來。
1980年7月的第一個周末,北海公園恢復了已中斷15年的消夏晚會。盡管當天傍晚下了一場陣雨,公園仍接待了上萬游人。在湖中心裝飾著彩燈的畫舫上,一支業余樂隊長達兩個小時的“水上音樂會”吸引了300多條游船圍聚聆聽,而在五龍亭、九龍壁等處的游藝場所,還有更多選擇——相聲、評劇和4場露天電影。(1980年7月20日《北京日報》2版,《公園的消夏晚會》)
1984年,宣武區群眾文化工作委員會和陶然亭公園聯手,在陶然亭公園聯合舉辦了為期三天的“宣武之夏”游園晚會。三天中,每到傍晚,人們就愉快地來到園中,一邊納涼,一邊參加各自喜愛的娛樂活動。活動內容豐富,場面熱烈,有歌舞演出、武術表演、皮影、茶座、音樂會等,僅電影就分別在三個開闊場地同時放映不同的影片;過去只在春節才露面的民間花會也破例出現在晚會上;200多名青年參與的集體舞會,吸引了數百觀眾圍觀,“紅娘”們忙碌其間,為大齡男女青年搭“鵲橋”。晚會首日的“彩蛋”更是令人驚喜:伴隨著爆竹聲聲,公園湖面上空五彩繽紛,焰火禮花把氣氛引向了高潮。三天的游園晚會,參加活動的群眾多達六七萬人次。(1984年7月29日《北京日報》2版,《“宣武之夏”游園晚會受歡迎》)
1984年7月29日《北京日報》2版,《“宣武之夏”游園晚會受歡迎》
同年,玉淵潭公園的消夏晚會也拉開了帷幕。這里主打的是游藝:裝滿彩燈的電動游藝場里不僅有孩子們喜愛的電動雪橇、電動轉椅,還有33米高的觀覽車,坐在上面,可以飽覽首都美麗的夜色。游藝場對面是南昌動物魔術團舉辦的珍貴動物展演。公園的西湖被開辟成游泳場,東湖則供游船使用,200多條手劃船和腳踏艇,一到晚間便被租用一空。(1984年8月12日《北京日報》2版,《玉淵潭游藝活動豐富多彩》)
1985年,北京第一條“碰碰船”在北海公園下水。“碰碰船”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最為時髦的水上游樂項目。張風攝
那些年,北京的消夏晚會可謂遍地開花,而且地點漸漸不再局限于公園,形式也變得更加多樣:“東城之夏”納涼晚會推出了“教師節”“擁軍優屬”特色專場;海淀的“文化之夜”貫穿街鄉,囊括了書法繪畫表演、棋類比賽、新書刊銷售等多種文化活動,還增添了許多便民服務項目;大興縣城的讀書會受到數千人的歡迎;連自然博物館、古觀象臺這些科普展館也紛紛推出“文化夜市”,在晚間開放,人們在這里既可參觀展覽、學習知識,又可看科普電影、觀測星空、品茗納涼……北京的消夏晚會逐步形成了傳統,從城里到郊區各具特色,也越來越有“文化味兒”。
1984年7月2日《北京日報》1版,《群眾盼望多開夜市》
與消夏晚會相伴而生的,還有夜市。西單旱冰場的消夏納涼夜市供應冷食冷飲,自1984年6月10日營業后,短短幾天客桌就由最初的20個猛增到100多個,人們在這里邊吃喝邊欣賞輕音樂,好不愜意。(1984年6月15日《北京日報》4版,《逛夜市》)據本報1984年7月2日1版《群眾盼望多開夜市》報道,進入夏季以后,忙碌了一天的人們很盼望在晚上外出納涼時順便采買消費一番。當時,北京城近郊區已陸續開辦了9處夜市,平均每晚客流量高達22萬人。這些夜市經營飲食小吃、百貨服裝以及蔬菜、日雜、書刊、家具、電器,還有服務修理等項目,極大方便了群眾,特別是雙職工。
文化廣場夏日送清風
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以后北京人日漸豐富的消夏納涼活動還屬于各個區縣、各大公園以及商業網點分散舉辦,那么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由政府引領、全民參與的“夏日文化廣場”,則成為那個年代格外亮麗的一道“夏日風景線”。
1993年,人們在宛平城消夏夜市上熱唱卡拉OK。張風攝
1994年,北京人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大禮拜”。伴隨著新工時制的實行,由北京市委、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聯手推出的大型群眾文化活動——’94北京夏日文化廣場活動隆重拉開帷幕。活動在城區近郊8個區縣、幾十個地點同時展開,結合群眾露天納涼的習慣,以工體北門、民族文化宮廣場、中關村科學城等10余個遍布城區的露天廣場為中心,以文藝欣賞性、群眾自娛性及便民性的大眾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1994年6月26日《北京日報》1版,《北京夏日文化活動好戲連臺》)據本報同年8月6日5版《夏夜,火熱的文化廣場》報道,那一年的夏天,京城持續高溫燥熱,但人們走出家門到文化廣場去“嗨翻天”的熱情卻始終高漲。北京京劇院、北京交響樂團、北京歌舞團等一大批本市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打破劇場的演出模式,深入到文化廣場的各個活動場地,免費為群眾獻藝,駐區內的中央藝術表演團體如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煤礦文工團等,也紛紛參與到本區的文化廣場活動中。此外,市電影公司專門準備了上千個拷貝,免費到文化廣場為群眾放映百部愛國主義影片;月壇公園的戲迷晚會、豐臺花園水上之聲音樂會及東城的納涼一條街等分會場也高潮迭起。活動歷時兩個多月,到9月初才落下帷幕。據粗略統計,分布在城近郊區的近百處活動點共舉辦不同類型的文化廣場活動500場左右,參與的各界群眾達百余萬人次,20多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參加了演出,真可謂紅紅火火、熱熱鬧鬧。(1994年9月9日《北京日報》5版,《’94北京夏日文化廣場落下帷幕》)
1996年7月10日《北京日報》5版,《北京人鐘愛夏季》
大眾性、娛樂性,健康有益、文明向上——’94北京夏日文化廣場以這樣的鮮明特色,打開了北京人夏日納涼的新方式。從這一年起,北京便把整個夏季變成了文化的季節。在廣場,在胡同,在街心花園,在鄉間,隨處可見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1996年7月10日《北京日報》5版,《北京人鐘愛夏季》)本報也于1996年積極參與到夏日文化廣場的活動中——在朝陽區夏日廣場主會場舉辦的“北京日報之夏”交響音樂會,吸引了上千名觀眾。據本報1996年8月8日1版《夏夜的清風》報道,在工人體育場北門廣場上,北京交響樂團的指揮譚利華面對自發而來的熱情觀眾,講解一首演奏一首,音樂帶著啟蒙的旋律在空中回旋,演出結束后,很多觀眾久久不愿離去。一位90歲的老人由家人用輪椅推著來到工體廣場,他感慨地說:“我在國外聽過許多交響樂,都是在高雅的音樂殿堂,今天交響樂團到廣場演出,真正是為大眾服務,為群眾做了一件好事。”
那些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北京的夜晚越來越亮了,而“廣場”更為它增添了鮮活靈動的生氣。活躍的夏日群眾文化,一時間成為北京的一大景觀,也是北京市井文化的一個縮影。
1996年8月8日《北京日報》1版,《夏夜的清風》
水上游京郊游為度夏增添新花樣
隨著時代的發展,北京人消暑納涼的方式更為多樣。公園廣場的景觀游藝、商業網點的消費夜場、好戲連臺的文藝演出已是“家常便飯”,“水上游”“京郊游”成了清涼度夏的新亮點。
上世紀90年代末期,水清岸綠的什剎海、昆玉河成為北京市民納涼賞景的好去處。在什剎海,舊時的搖櫓船重現,身著仿古黃馬甲的船工搖著櫓將游人帶入水色天光中,船頭二胡聲悠然響起,伴著《二泉映月》的優美旋律,吹著水面上的習習涼風,賞著周圍眾多王府、寺廟、名人故居等建筑物的輪廓,人們暑熱頓消;(2000年7月18日《北京日報》14版,《京城消夏好輕松》)在昆玉河,“水聲燈影游京城”變為現實。玉淵潭至頤和園全長10公里的京密引水渠昆玉河段上,黃白相間的航道燈與游艇兩側的七彩舷燈一齊倒映水面,在波光中輕輕滾動,華麗而溫柔,兩岸玉欄側身而立,整個航道猶如一條彩帶鑲嵌在京西大地。(1999年8月7日《北京日報》1版,《首次夜航京西水道》)這些“水上游”項目,不但成為北京市民夏日納涼的新選擇,更是展現了古都風情、京城民俗。
2000年7月18日《北京日報》14版,《京城消夏好輕松》
2010年,一場別開生面的老北京炸醬面大賽在鐘鼓樓文化廣場舉行。江峻攝
伴隨著北京城市水系治理工程的推進,更多的湖泊、河道重現碧波蕩漾:2003年9月,斷航百年的通州區大運河再現槳聲舟影;2005年,溫榆河白各莊湖生態區1700多畝水面上,天鵝、白鷺、野鴨成群,這片建在砂石坑上的湖面,已經成為一個天然濕地;2011年,永定河四湖景觀建設提前完工,成為本市首個大型河道公園,免費向市民開放;2012年,潮白河位于順義北小營鎮榆林村內的濕地公園荷花盛開,花草相間,游人如織……不知不覺中,人們發現,身邊原本不起眼的干河、臟河變成了一個個水上景觀,走出家門,就能體會到夏日“親水游”的樂趣。
2019年7月23日《北京日報》1版,《水鎮之夜》
與“水上游”同時興起的,還有“京郊游”。這些年的夏季,到郊區納涼避暑已成為太多家庭“說走就走的旅行”,而京郊各處的自然美景、游樂設施、特色民宿,也在不斷地升級推新。據本報2019年7月23日1版《水鎮之夜》報道,古北水鎮總規劃師陳向宏攥著一張北京地圖,在司馬臺長城腳下拔不動腿兒了:有山、有水、有古長城,京郊游最稀缺的資源都有了,在此基礎上,足以打造出一個美麗的北方水鎮。之后,古北水鎮很快成為“爆款”,開業當年就迎來游客近100萬人次。非遺、戲劇、演唱會、會展等更多業態的入駐,讓古北水鎮的夜和白天一樣繁華。
從老牌的八達嶺長城、十渡、金海湖,到新晉的網紅打卡地箭扣長城、雁棲湖、世博園;從千篇一律的賓館、酒店,到各具特色的鄉間小院、主題民宿……京郊游琳瑯滿目的選擇和多元玩法,既滿足了市民的消夏需求,也為鄉村旅游產業的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2022年6月,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實現互聯互通。圖為北京游船駛出楊洼船閘前往大運河河北段游覽。白繼開攝
以大運河為例:2021年,大運河北京段40公里河道實現通航;去年6月,北京與河北間的水運通道恢復連接,京杭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也實現了通航,市民可乘游船到河北,一路欣賞運河兩岸美景。未來,這些承載著人們美好生活愿景的游船,無疑會開得更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