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券商投行業務收入可謂是“盆滿缽滿”,主要是科創板開板帶來的改革紅利。
截至11月28日,券商IPO承銷保薦業務收入實現“大豐收”,已有92.76億元“入袋”,比去年同期的50.35億元驟增84.24%。在體量總體增長的背景下,記者發現,券商IPO承銷保薦業務收入還呈現出參與券商數量有所增長、首發收入排名變動顯著的新特點。
新變化的背后是證券公司發展方向的轉變。國信證券非銀行業分析師王劍認為:“資本市場改革將推動我國證券公司從‘通道類中介’向‘專業型投行’轉型,使證券公司擴大業務范圍,增強專業服務水平,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向“專業型投行”轉型
成券業共識
今年以來,在監管部門嚴把資本市場“入口關”,上市公司質量明顯提升的背景下,IPO審核過會率逐漸提升,加之科創板上市紅利,年內券商投行首發承銷收入明顯增長。
從整體收入情況來看,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年內券商IPO承銷保薦業務收入已達92.76億元,比去年同期的50.35億元驟增84.24%。這其中一部分收入來自科創板增量業務。據記者統計,自科創板開板以來,券商共有39.12億元的科創板承銷保薦收入“入袋”。這部分增量為今年券商投行業務“盆滿缽滿”的收入狀態帶來了實質性的改變。
如果將科創板增量業務收入剔除,年內券商IPO承銷保薦業務收入仍然是增長狀態,同比微增6.53%。
不難看到,與去年的“寒冬”相比,券商投行業務的回暖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國信證券非銀行業分析師王劍昨日發表最新觀點認為:“2020年,證券公司將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資本市場改革將推動我國證券公司從 ‘通道類中介’向 ‘專業型投行’轉型,將使證券公司擴大業務范圍,增強專業服務水平,從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整體業務回暖帶來的這份“大豐收”花落誰家了?記者發現,今年前11個月券商IPO承銷保薦業務中,92家擁有保薦資格“牌照”的券商里僅有48家券商有IPO承銷費“入袋”,另外44家券商的IPO承銷仍“顆粒無收”。
不過,相較前兩年IPO承銷業務情況來看,今年參與到IPO承銷業務的券商數量實則增長。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這與近幾年資本市場改革推動證券行業加速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和“投行為王”發展方向息息相關。除了眾所周知的“大而全”的龍頭券商之外,“小而精”的特色券商也在大力發展承銷與保薦業務。”
首發上市保薦業務的市場份額也有所變化。盡管近幾年頭部券商馬太效應明顯,但與去年相比,今年年內前十券商攬入的承銷費占比已從66.1%微降到62.46%。證券公司作為連接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橋梁,從“通道類中介”向“專業型投行”轉型已然成為券業共識。
券商首發收入排名“大洗牌”
中信證券獨占13%市場份額
年底將至,前11個月券商IPO承銷收入排行榜也已出爐。據記者了解,今年前11個月有1家券商的承銷保薦收入已經突破10億元,市場份額占比達到12.77%,為中信證券。
今年前11個月,中信證券力壓其他券商,以11.85億元位居首位。去年同期奪冠的中金公司則退至第三名,承銷收入為7.51億元。去年同期,中金公司因拿下3.4億元工業富聯IPO項目,以合計7.26億元承銷收入位居前11月承銷收入榜首,遠超多家保薦業務實力強勁的券商。今年中金公司將科創板業務劃入重心業務范圍,成功助力6家科創板項目上市,業績得到保持。
中信建投證券則以搶眼的科創板項目保薦優勢躋身榜眼之位,攬入7.85億元,占市場份額8.5%。
此外,主承銷收入位居前十的依次還有廣發證券、招商證券、國信證券、國泰君安、長江證券承銷保薦、東興證券和安信證券,分別實現承銷收入5.6億元、5.38億元、4.72億元、3.98億元、3.97億元、3.95億元和3.13億元,位列第4名至第10名。
值得注意的是,長江證券承銷保薦、東興證券和安信證券均為新進前十券商,尤其是東興證券,承銷保薦收入由去年同期的5124萬元驟增至3.95億元,同比增670%。共計承銷了7個項目,其中包括2個科創板項目,而去年同期僅有一個項目承銷收入“入袋”。券商首發保薦收入排名實現“大洗牌”。
毫無疑問,今年以來監管對IPO市場的態度“嚴”字當頭,這是對券商投行業務的一次考驗,即便是有著天然競爭優勢的大投行,也無法避免這場愈演愈烈的承銷業務爭奪戰。而審時度勢、錨定目標的特色券商也能在這場“投行為王”的爭奪戰中突入重圍,有望以“特色為王”在投行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